中国投资咨询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您当前位置:行业知识> 食品饮料医药行业 > 饮料制造业 > 软饮料制造 > 固体饮料

固体饮料

固体饮料的定义

固体饮料是水分含量在5%以内,具有一定形状,例如颗粒状、片状、块状、粉末状,需经冲溶才可以饮用的饮料。

 

固体饮料是由液体饮料除去水分而制成的,去除水分的目的:一是防止被干燥饮料由于其本身的酶或微生物引起的变质或腐败,以利储藏;二是便于储存和运输。

固体饮料的特点

与液体饮料相比,固体饮料具有如下特点:质量显著减轻,体积显著变小,携带方便;风味好,速溶性好,应用范围广,饮用方便;易于保持卫生;包装简易,运输方便。

固体饮料的类别

固体饮料是以某种原料为主,配以其它辅料加工而成的,按其主要原料的类别,可将固体饮料分为果香型、蛋白型和其它型三种。

 

(一)按原料分类

 

1、果香型固体饮料:它是以糖、果汁、营养强化剂、食用香料、看色剂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用水冲溶后具有与品名相符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状。这类饮料有各种果蔬汁的粉和晶等。按其原汁含量,果香型固体饮料又可分为果汁型和果味型二种。果汁型固体饮料实际上是一种固体状的果蔬汁饮料。另外按冲溶时是否起泡,又可分为起泡饮料和不起泡饮料。

 

2、蛋白型固体饮料:它是以糖、乳及乳制品、蛋及蛋制品或植物蛋白以及营养强化剂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是固体状的蛋白质食品或饮料。例如乳粉、豆乳粉、蛋乳粉以及豆乳精、维他奶、花生精、麦乳精等,蛋白质含量≧4%

 

3、其它型固体饮料

 

1)以糖为主,配以咖啡、可可、香精以及乳制品等原料制成的,其蛋白质含量低于蛋白型固体饮料的规定标准。

 

2)以茶叶、菊花及茅根等植物为主要原料,经浸提、浓缩和配料制成的制品,例如菊花晶、柠檬茶等。

 

3)以食用包埋剂吸收咖啡(或其它植物提取物)及其它食品添加剂等为原料,加工制成的制品。

 

(二)按存在状态分类

 

1、粉末状固体饮料:将各种原料混合后,用喷雾干燥法将其干燥成粉末状或将各种原料磨成细粉,再按配方混合的制品。

 

2、粒状固体饮料:由混合料调制而成的不等形颗粒状的一种饮料。一般通过配料、造粒、烘干、筛分制得,也可由配料、烘干、粉碎、筛分制得。

 

3、块状固体饮料:将粉碎的细粉原料按配方充分混合后,用模型压成立方块形状的制品。

 

(三)按起泡特征分类

 

1、起泡型固体饮料:原料中加入了柠檬酸和碳酸氢钠,溶于水后产生柠檬酸钠和碳酸,碳酸进一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气逸出形成气泡。

 

2、不起泡固体饮料:原料中没有加入柠檬酸、碳酸氢钠等起泡剂,溶于水后不会起泡。

固体饮料的利弊

固体饮料因冲调方便、易于存放而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尤其是那些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固体饮料,可以及时补充代谢所需的营养,更成为了许多人的最爱。虽说它一冲即饮,简单方便,但最好不要用热水冲调。

 

这是因为,固体饮料所含的营养成分在高温下容易分解变质。有研究表明,在100℃时,溶于水中的维生素C10分钟内就会损失83%;而奶粉等蛋白型固体饮料受到高温的影响,蛋白质会由溶胶状态变成凝胶状态,从而出现沉积物,影响乳品质量。因此,根据固体饮料的溶解性,最好使用60℃左右的温水冲调。

 

此外,由于维生素B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很快分解,所以,在冲调含有B1B6B族维生素的固体饮料(如枣汁)时,宜使用深色玻璃杯或不透光的杯子,以减少营养素的损失;维生素C的水溶液在空气中很快会被氧化,冲调含维生素C(如橙汁、柠檬汁)的固体饮料时,不要放太久才喝。

 

 


相关文章链接:
 ·健力宝 [8-3]
 ·咖啡 [6-18]
 ·五粮液 [6-13]
 ·有机茶 [10-20]
 ·苹果醋饮 [10-14]
 ·复合果汁 [10-14]
 ·鲜榨果汁 [10-14]
 ·珠茶 [9-19]
 ·枸杞茶 [9-12]
 ·铁观音 [9-11]
 ·君山银针 [9-11]
 ·信阳毛尖 [9-10]
 ·凉茶 [9-9]
 ·普洱茶 [9-4]
 ·黑茶 [9-4]
相关研究报告:
 ·2011-2015年中国咖啡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1-2015年中国中小银行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1-2015年中国果醋、果酒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1-2015年中国饮用水行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及建议报告
 ·2011-2015年中国饮料行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及建议报告
 ·2011-2015年中国果汁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1-2015年中国饮用水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1-2015年中国功能饮料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1-2015年中国软饮料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1-2015年中国饮料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Copyright © 2002-2012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