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咨询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您当前位置:行业知识> 文化教育、体育和娱乐业 > 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 > 电视 > 郎咸平

郎咸平

  郎咸平(Larry H.P. Lang)(1956年-),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Prof. of Finance)。毕业于美国宾西法利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获博士学位。曾任教于沃顿商学院、密西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等。研究领域是:资本市场、投资、公司治理与并购。中文著作等身。被中国国内媒体称为“郎监管”,是个争议非常大的人物。2011年8月3日,郭美美母女露面接受郎咸平专访。

  郎咸平 - 简介

  郎咸平,祖籍山东潍坊,1956年6月21日出生于台湾桃园县。大学期间就读于台湾东海大学经济系,之后就读号称“经济学家摇篮”的台湾大学经济学研究所,并取得台大(国立台湾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

  27岁时候由于母亲的信任和大力支持出国留学,于1986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金融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郎咸平被原校聘任为财务学讲师,1987年转任密歇根州立大学助理教授,1988年出任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助理教授,1989年起任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斯特恩商学院(Stern School of Business,美国一流商学院,2009年英国金融时报将其排名于全球第10大)助理教授,四年后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转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1997年任讲座教授至今。

  1998-1999年曾受邀出任世界经济学研究的“圣地”芝加哥大学访问教授。

  2004年因在中国发表多篇批评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而成为媒体焦点。他的观点引发中国大陆学术界、企业界和民间的不同反响,一些人将其称为“郎监管”、“中小股民利益的保护者”和新左派人物,但也有人批评其对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状况缺乏了解,甚至批评他借题炒作出风头。2007年以来,郎咸平在其多次演讲中,以“二元经济”对中国数年来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以“6+1产业链整合”作为对策。

  郎咸平 - 成长经历

  幼年生活

  郎咸平的父亲是一个山东籍的老兵,解放战争时期到了台湾。 30岁之前的郎咸平多次被逼到八面临风的绝境。

  1983年,已为人父的郎咸平在台湾一边做记者,一边申请留学。他申请了七所美国大学,“我的运气不好,只有一所学校回应: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而且没有奖学金。”那个时候,台湾消息闭塞,很少人知道沃顿,“不是说笑,我到了沃顿后才知道这所学校原来大名鼎鼎。”

  后来,他母亲把家里的两幢房子中的一幢卖了,才为郎咸平凑够了学费。 沃顿商学院是全美最为著名的商学院之一,1986年,郎咸平只花了两年半的时间,就在沃顿拿下博士学位,据说他是沃顿商学院有史以来获得博士学位最快的人之一。

  初来大陆事业不顺

  2001年七八月份到2002年7月左右一年的时间,郎咸平在内地做的第一件事是担任大鹏证券研究所顾问,每周去一两天。当时大鹏证券想增开营业部并进行电脑化。郎咸平的工作就是把研究所的数据和研究成果数字化,并与整个公司的电脑化结合在一起。“但一年以后失败了,”郎笑称自己被炒了鱿鱼。

  郎咸平从2001年初到2003年底出任《新财富》杂志的学术顾问,是他在内地做的第二件事,“在《新财富》也被炒鱿鱼了。不同的是,大鹏证券认为我能力不足,《新财富》认为我太偏激。

  “德隆系那篇文章之后又发表了几篇,但是《新财富》认为我太偏激,从2002年开始就不希望我再写文章。2002年下半年开始,我在《新财富》就没有写文章了。”郎说,到了2003年底他就被正式开掉。

  2002年7月11日,第一龙浩农业宣布郎咸平被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但两三天之后,在独董板凳上屁股还没有坐热的郎咸平,旋即被内地媒体质疑为加盟“德隆盟军”,“当时很被动,不敢在第一龙浩干下去了。”2003年6月30日郎咸平从第一龙浩农业独立董事位置上退任。

  德隆事件一举成名

  在与《新财富》达成了深度合作协议之后的半年,郎咸平携手《新财富》创下“郎骂”的名声,在其首倡的“研究型报道”中,郎咸平向当时如日中天的德隆系发起进攻,说“大家投入德隆的钱是拿不回来的”。

  德隆既得“天下第一庄”,其勾当在坊间不是秘密,只是无人说破而已。郎咸平以学者身份第一个站出来痛骂德隆,举世哗然。而他去年在演讲中又放言“德隆资金链不出半年就绷不住了”,一语成谶。郎咸平从此被当作中小股东代言人,博得“郎监管”之名。德隆灰飞烟灭之后,郎咸平又打响了著名的“三大战役”:炮口对准TCL、海尔和格林柯尔三大巨头。

  郎咸平 - 职业生涯

  2001年起开始重点研究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问题,2004年8月9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发表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演讲,以格林柯尔为案例讲述大型国有企业如何在产权改革过程中资产被私人所侵吞,致使股市中小股民利益受损等问题,并倡导立即停止目前的产权改革,而应建立一套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之后郎咸平又点名批评TCL、海尔、长虹、科龙等几家较大规模国有企业产权流失严重的问题,观点犀利。

  2004年,郎咸平开始在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频道主持财经评论节目《财经郎闲评》,引起轰动。该节目于2006年被以郎的“普通话不过关”为由而遭到有关部门停播,这引起了网民的愤慨和争议。2009年6月开始在广东卫视推出聊天式新闻评论节目《财经郎眼》,继续以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表达见解。

  郎咸平多次在国内演讲,经中国多家地方媒体转载或报导之后引起巨大反响,在网络上其论点获得了许多网民的支持,他被许多人尊称为“郎监管”;但是在以新自由主义学派为主流的中国经济学界,郎咸平的观点却不获得认同。一些有影响的经济学者认为郎咸平在一些风口浪尖的敏感问题上“贸然引爆”不满情绪,“只拆不建”,对中国的改革缺乏建设性建议及具体贡献。企业界的反应包括了科龙集团营销总裁严友松批郎咸平为“无聊、无知、无赖”的“三无书生”,而格林柯尔董事长顾雏军更以涉嫌诽谤在香港起诉郎咸平。这场持续发酵的产权改革之争最后几乎演变为意识形态的冲突:中国到底是应该步入如新自由主义派所希望看到的自由、民主、小政府、以民营经济为主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郎咸平(和他之前的新左派)所倡导的有政府主导及公众参与、保障国家与公众利益的经济制度。

  不同寻常的是,郎咸平并非因批评政府过度控制经济而引起争议的。和中国其他经济学家相比,郎咸平是因抨击贱卖国有资产给私营企业家而著称。他说,国有资产的出售是幕后操作,价格极低。郎咸平对出售国有资产的抨击,触及了中国的敏感问题。一些企业家财富积累速度很快,其中涉及的腐败现象令人日益感到忧虑。

  2005年初,主管大型国有企业的政府机构(国资委)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层收购加以限制,据认为受到了郎先生引发的论战所影响。许多遭抨击的企业家,早就试图压制郎咸平的评论。上海电视监管部门一直在抵制这种压力。中国许多所谓的“新左派”人士热情支持郎先生对出售国有资产的批评。过去一年中国新一轮的审查潮,一直把矛头对准批评政府的人士,他们通常被归类于“自由派”。尽管政府已经意识到,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是个严重的问题。但无论批评者带有哪种政治色彩,过分突出这一问题明显使政府感到不快。

  郎咸平一般被认为是新左派学者,但他自称是资本主义经济学家。郎说过:“我是资本主义培养出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西方国家我都属于右派,可是在中国我居然被称为是极左,可见这个社会已经右到了什么程度。”,也有观点认为以左和右来谈郎不全面,因郎从未提出减慢改革步伐,只认为改革中应该适当限制不公的发生,并批评某些人打着改革的旗号为自己牟利。[2]

  郎咸平 - 经济观念

  二元经济理念

  郎咸平在各地的演讲不断的指出了中国近年来的房产和股市的“虚热”是由于中国逐渐走向了一个“二元经济体系”(类似观点大陆最早最早由厉以宁提出) 。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体现自己的成绩以及表示响应中央政府的GDP政策,不断的把资金引导到基础建设,而忽略了民营企业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因为利率的不断提高(为了收回流动性),更加使得民营企业难以取得贷款,来自各方的金钱不断的涌入股市和楼市,更加促进了一个巨大泡状的形成。

  国际化

  郎咸平对于中国的国际化相对保持“批评”的态度。他的主要理念在于很多中国企业和地方政府不曾理解国际化的本质,或者用他的话来说“农田在通水以前没有挖好沟渠”。比如“外资”通过贱价或者股市操作收购很多国有资产,造成日益严重的资产流失,还有国际产业链的分工等。

  面对2008年国际油价,物价,粮食和部分货币的不断升值,郎咸平指出其背后很有可能是一个由“国际金融炒家”所操控的一个局面。而中国部分行业,比如钢铁业则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企业战略

  郎咸平多次以韩国企业的崛起为典范,批评了不少中国新兴企业。郎教授主张学习跨国公司的做法,把企业切割“工序流程”化,让企业不再纠结于一两个领导的能力,维持长期经营性,同时也焕发创新力。

  郎曾幽默的说过:“...幻想一下我们走了韩国的路...如果中国每个省都能出一个三星,一个LG,那么中国不需要高科技,都可以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强权。”

  郎也批评了部分国企的“品牌战略”,指出品牌不是一个企业走向成功的原因,而是其“工序流程化”的结果。

  郎咸平 - 人物描述

  政治观

  郎咸平本人的政治观比较保守,支持中央集权政府的重要性。郎教授经常用后起的大陆法系工业国家作为例子,特别是法国,德国,和日本,个个都走过了一段大政府时代,巩固了一个法制化的社会。郎教授也经常拿新加坡作为一个廉洁一党政权的例子,指出官员工作的分工化和维持公共设施供需平衡的重要性。郎教授也曾指出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不是走向稳定的原因,而只是一个结果。

  人物个性

  郎咸平个性鲜明,在节目和演讲上一直保持着幽默的语气也解释各种经济现象。郎也不太受约束,经常提出很多争议性较大的观点,因此博得许多中小股民和普通老百姓的支持。曾经在上海主持的评论节目《财经郎闲评》也曾因为揭露政府内幕以“普通话不标准”的理由被停播。

  郎咸平 - 社会争议

  郎咸平在节目及论文中,往往能够选择到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但随着论证的深入,他便显得偏执,大量观点都是借以他人理论作为支持。从经济学立场讲:不管是他的理论还是能力,都不可能战胜中国经济学理论学界,多数业内人事认为,他是利用一种消极公平社会思潮。国内外多数经济学家也都以学术名义指责郎咸平,甚至掀起骂战。郎咸平的许多经济类节目其实已经脱离了节目的本身内容,诸如:高科技与工序化。 [3]

  郎咸平 - 人物轶事

  专访郭美美

  2011年8月3日,郎咸平专访郭美美视频大受网友关注。

  据有关人员透露“郭美美事件”之后,深圳红十字会收到的社会捐款几乎为“0”,除原先早有合作的一些定向捐款外,一个多月来唯一一笔捐款只是100元。无独有偶,佛山市红十字会于8月2日公布了去年6月至今年6月红十字会医院学校的资金收支情况。一年来,该校共收到捐款88.6万元,但是在“郭美美事件”后,再未收到过任何捐款。

  对于此次中国红十字会因为郭美美事件遭遇信任危机,中国扶贫基金会相关人士表示,此次事件令整个中国的慈善组织的形象都受到影响。尽管红十字会在事件发生后采取了各种措施来重塑形象,但公众对红十字会的疑虑恐怕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信心的重建还有一个过程。该人士还表示,从世界范围来看,普通公众捐款都是慈善捐款的大头,所占比例起码在6成以上。如果没有普通公众捐款,那对慈善组织的生存来说将是致命的。

  访谈节目的最后,郎咸平作了一个这样的总结:“我觉得对社会伤害最大的是你(郭美美)自称‘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这件事情。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红十字会整个运作的情况就因为这件事暴露于全国人民面前。当然这也是红十字会进行改革的一个机会。你(郭美美)个人虽然是无心之过,而且绝对是做错的事情,但对于红十字会捐赠信息平台的推出,对于中国未来慈善事业的改革或者民营化,你(郭美美)其实是一个最大的推手。我们不希望红十字会退步,更不希望红十字会垮台,我们希望红十字会富有运用善款的能力,对善款进行管理,下放权力,公正公平透明,这应该是郭美美事件最好的结局。当然你(郭美美)讲的这一切我没办法帮你证实,但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所做的表白相信观众朋友会给你一个最公正的评价,这也是本次访谈最重要的目的。希望‘郭美美事件’能令红十字会更符合我们捐款人的期望。” [4]

  被传收钱200万

  因为播出了由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对郭美美母女的专访,名不见经传的宁夏卫视栏目《解码财商》一炮而红。不过原本在8月5日晚继续播出的该节目,却遭遇了停播。

  而作为一个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此次却因为专访郭美美成了众矢之的,招来多方质疑。被争议最多的,是郎咸平的采访动机,对此,坊间出现多种猜测,每种都“有模有样”。有网友认为郎咸平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网友“黎明来了”爆料:“深圳最新可靠消息,某人通过中间人已付给‘狼教授’200万元。中间人得款数额不清楚,是北京通过深圳方面付款。”

  不过,有网友不相信一个经济学家会傻到这个地步,而冒天下之大不韪触众怒,“一个机构为了挽回信任危机,就花这点钱,不觉得有点少吗?再说,平日出场费就要15万的郎咸平就会被这点钱打动?” [5]

  网友酷评

  @闾丘露薇:新闻系同学们,作为一个案例来看,这个采访很失败。1.只让对方想说自己要说的话。2.引导痕迹太重。3.没有追问,总是迫不及待地打断对方。不过终于看明白了,为何要做这个节目,就是要引导郭美美澄清,帮王军、红十字会澄清,那是王军自己的钱。

  @徐呀么徐小豆:说不清来源的钱都是炒股票赚的,转眼几万到几百万,还是把大众当傻瓜骗!!

  @海鸥:今日新闻心得:1.郎老师是个不合格的采访者,唠叨得我根本看不下去。2.郭美美母女受训出来讲话,但导师的水平有点差。3.这个节点出来一定跟一个月以来零捐款有关。4.大家需要继续保持对红十字会的关怀。我姥姥说,纸终归包不住火,即使是超厚的牛皮纸!加油,微弱的小民!加油,真相的火!

  @微博小飞象:看了郭美美访谈,我彻底无语了……一个引起民愤的人居然还能那么淡定地接受采访还谈笑风生,根本就没意识到自己以前的荒诞行为。可悲!可悲!我见过脸皮厚的人,但从没见过脸皮这么厚的人。

  @张欣:大家对郭美美这么热衷,还是因为对红十字会的不满,对官方慈善机构的怀疑。在人们心中奢侈离腐败不远,慈善和淳朴相近。

  @虒亭人氏:干爸和郭妈什么关系? 干爸和美美什么关系?干爸到底包养谁?

  @宁财神:我记得美美当年有篇围脖,贴完爱马仕照片,说她很难理解某些人挎个哭泣和驴牌就好意思炫富,有人记得这个吗?

  @右边的石头jun:郭美美接受郎咸平专访时说自己之前是很善良的孩子,又省电又省水,在家如果妈妈多开几盏灯她都会跟妈妈说,不要这么浪费电,怕以后自己的小孩没有水没有电用,因为电是需要水来发动的……真是一个好孩子,大家都误会她了,你们这些P民懂什么,玛莎拉蒂都是通过省水省电省出来的。

  谈专访郭美美

  2011年8月8日,在成都演讲的郎咸平说:“最近,我成了娱乐圈的红人。一下子被全国关注,我自己都想不到。今天,凭心而论,大家要公正、客观对待一件事、一个人,不能过分偏激。网友、媒体可以不赞同我的采访风格,也可质疑我但不能无中生有,以恶意诽谤没有事实根据,散播什么采访收受200万贿赂的虚假新闻。”郎咸平说着,开始愤怒起来,只见他左手持麦克风,右手指天:“从今天开始,我要对那些无中生有的东西,公开发起反击了!反击了!”[6]

  郎咸平 - 感情生活

  否认“第6婚”

  郎咸平婚史丰富,最为轰动的是他苦追成都的“川妹子”张玮,在美国旧金山相识,相恋3年后完婚,但这段婚姻2009年在郎咸平的博客上被证实已经破裂。

  更早前,学者吴丁杰曾在作品《郎咸平真相》中,披露郎咸平先后离过4次婚,加上2009年离婚的张玮,郎咸平有过5段婚史。

  2011年7月,又有媒体曝出55岁的郎咸平,与在上海与比他小30岁的复旦才女樊小纯已成婚。

  2011年7月26日,郎咸平在自己的微博中表示“今天早上起来,突然发现我‘被’结婚了。而且我还要谢谢媒体在没查证的情况下发布‘内容相同’的通稿,可见给你们通稿的黑手力量强大啊,哈哈哈”。 [7]

  郎咸平 - 代表著作

  学术文选

  《郎咸平学术文选》

  著作书籍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这么无奈》

  2011年7月郎咸平教授最新力作——中国老百姓为什么无奈?

  2011年,中国的经济依然复杂,但老百姓表现得似乎很“淡定”。在我们的国民经济生活大调查中,觉得自己不幸福和很不幸福的有38%,觉得一般的有40%,而对于觉得自己很幸福的,竟然不到4%。一个是“淡定”,一个是“不幸福”,照常理讲,感受“不幸福”的人,更喜欢的应该是抱怨,而不是“淡定”。那为什么这两个看似不怎么搭边的词会同时出现在中国老百姓的身上?这种现象的背后究竟是什么?是一种“冷漠”,更是一种“无奈”。其实,中国的老百姓是懂得知足的,要求的并不过分,只要希望收入多一点,物价稳一点,房价涨得慢一点。面对如此疯狂的通货膨胀,老百姓在银行的那点存款一点点被蒸发掉了。老百姓无法“淡定”了,开始琢磨着炒房、炒股, 但是,频频爆料出的信息是,房地产开发商囤地捂盘,股市内幕重重,让老百姓望而却步。老百姓“幡然醒悟”后,想去享受一下生活的时候,却发现买车竟然也要摇号了,而对于摇到车牌号的老百姓来说,感受到的竟然不是“幸福”,而是“幸运”,虽是一字之差,背后反应的确实老百姓的心酸与无奈。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

  这是过往出版过的所有《郎咸平说》中最精彩的一本。这是最紧扣热点、最贴近民生的一本《郎咸平说》。说它紧扣热点,是因为百姓在生活中所见所闻的热点事件,富士康、霸王洗发水、大蒜和绿豆价格、地沟油、电视相亲、房价新政、医改和教改,郎咸平都做了最精辟的解读。说它贴近民生,正如郎咸平在书中说,在中国做事难,做人难,过日子更是难。中国经济的问题错综复杂,老百姓怨声载道。这些问题看来都是些很简单,却又解决不了的问题。为什么?不是我们的干部不聪明、不能干,而是他们在做决策的时候总是只看到表面现象,奉行的原则也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来不去想怎么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本质的问题。其实?百姓关心的话题是非常具体的,说白了就是收入低、物价高、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和其他泛泛而谈的书不同,郎咸平特别挑了十六个百姓最关心的话题,对每一个话题都深入研究了最根本的本质问题,因为只有了解本质,才能真正釜底抽薪地解决问题。

  《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2》

  《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

  《郎咸平说:谁在拯救中国经济—复苏的背后和萧条的亮点》

  《郎咸平说:谁在谋杀中国经济—附身中国人的文化魔咒》

  《郎咸平说:金融超限战》

  《郎咸平说:谁都逃不掉的金融危机》

  《郎咸平说:公司的秘密》

  《郎咸平说:热点的背后》

  案例研究

  《产业链阴谋Ⅲ:新帝国主义并购中国企业的真相》

  《产业链阴谋Ⅱ(修订版)—产业链高效整合是中国企业的战略出路》

  《产业链阴谋Ⅰ(修订版)—从国际产业链分工看中国企业的悲剧》

  《整合(修订版):中国企业多元化与专业化整合战略》

  《突围(修订版):战略抉择是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

  《运作(修订版):企业竞争、扩张和危机三大战略》

  《操纵(修订版):机构投资人与大股东的操作策略》

  《误区(修订版):中国企业的战略思维误区分析》

  《科幻(修订版):高新企业发展战略及中国式混乱》

  《标本(修订版):房地产业领导企业的领先之道》

  《思维(修订版):国际级企业和企业家的战略思维》

  《模式(修订版):零售连锁业经营模式与风险管理》

  《你想到的都是错的—本质Ⅳ:你的想法要符合行业本质》

  《蓝海大溃败—本质III:本质论vs蓝海战略》

  《本质II—破解娱乐传媒产业以小博大之谜》

  《本质I—破解时尚产业战略突围之道》

  《中国式MBO—布满鲜花的陷阱》

  财经郎眼

  《财经郎眼03:需要了解的经济问题》

  《财经郎眼02:年度经济热词解读》

  《财经郎眼01:我们的痛苦和希望》

  郎咸平 - 经济观点

  中国高科技思维

  中国的高科技思维是中餐馆似的思维,也就是不讲工序、不讲纪律的思维;一个没有纪律的团队是根本无法成长为微软的。

  不养高科技文明的七个传统文化观念:“失败是成功之母”;“杀鸡不用牛刀”;“四两拨千斤”;“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内行领导内行”;“宁作鸡头,不当凤尾”;“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中国高新技术的思维困惑:面向科研还是面向研发,面向专家还是面向产品,面向过程还是面向结果,面向机遇还是面向战略,面向研发规律还是研发速度,面向“以人为本”还是“以法为本”。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战略与研发组织结构根本就是错误的。   反对房产税

  2010年10月14日在杭州举行的《浙商》财富论坛上,知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对房产税表示反对,他认为房产税根本不合法。

  朗咸平表示反对征求房产税的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房产税不合法。“什么房产税,物业税等都不合法,因为税收的目的是对土地所有人进行征税,但是中国的土地不是私有制,土地是属于政府的,并不是购房者的。”

  第二,房产税是唯一不创造收入的税种。他指出,其他的税种包括交易税、营业税、所得税等,都是个人赚钱之后,从收入中拿其中一部分给政府,但是房产税不同,房产税是政府主动上门收取的,并不是来自于某项收入。

  第三,房产税不能打击目的对象。郎咸平认为,政府推出房产税的目的是打击房产炒作,而房产炒作的意思是今天明天卖,但是这些炒作者根本不持有房产,因此不需要交房产税,所以房产税并不能对他们造成打击。

  “房产税能打击到的,就是那部分长期持有房产的购房者。房产税唯一打击不了的,就是政府想打击的人。”他表示。[8]

  郎咸平 - 人物语录

  只要你在中国看到泡沫,那一定是一个更大危机的先兆。

  政府的政策一定是根据表面现象作出的,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解决本质问题。

  品牌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够做得到的。那些认为通过几个名人打广告就能够推出一个世界一流品牌,根本是不可能的。

  中国是一个最喜欢谈判而又最不会谈判的国家。出口价格往往是越谈越低,进口价格往往是越谈越高。

  所有央企国企只上缴了1.2万亿元的税,而所有的个体户 (雇用员工少于5人)的小企业,居然上缴了1.1万亿元的税。

  当政府遇到处理不了的情况时,通常的做法是加税。控制股价,提出印花税;控制楼价,提出房产税;汽车多了,提出车船税。

  收费已成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来源。广东河源一个收费站的收费期限居然达到756年!如果你觉得走高速公路交费很正常,那就证明你不正常。 [9]

  郎咸平 - 荣誉奖项

  2010年被环球日报评选为最具有良心的“中国十大直言君子”之一。

  2010年12月,与时寒冰、于建嵘、戴旭、郭一平等人一起被30多万网民自发推举、票选为“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之一。

  2010年11月15日,2010中国作家富豪榜出炉,郎咸平以600万元的年版税收入排名第六。

  2011年1月22日,获得第二届“中国时间”新世纪10年十大经济人物称号。
 


相关文章链接:
 ·LED电视 [6-4]
 ·平板电视 [5-16]
 ·3D动画 [5-15]
 ·邢质斌 [2-3]
 ·微电影 [1-10]
 ·郎咸平 [1-5]
 ·IPTV [6-8]
 ·音像谜的相关常识 [7-21]
 ·电影的原理 [7-21]
 ·电视的工作原理 [7-21]
 ·广播电台的发展 [7-21]
相关研究报告:
 ·2011-2015年中国电视媒体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1-2015年中国电视购物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1-2015年中国电视、广播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1-2015年中国数字电视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1-2015年中国网络电视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1-2015年中国新媒体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Copyright © 2002-2012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