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出生于1948年1月29日,江苏宜兴市人。毕业于清华大学,职称是教授、研究员,对经济、金融、国际贸易、财税领域都有研究。现任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主席。
周小川 - 简历
1968年参加工作,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852农场当了4年兵团职工;
1972年,作为第二届工农兵学员,被选送到化工部(当时部委合并叫做燃料化学工业部)的部属高校北京化工学院。大学三年系统地学习数学、机械、电子、电机、自动化、化工工程以及英语和日语等,对计算机特别是对软件工程产生了浓厚兴趣。
1976年大学毕业后,分配留京到化工部北京市自动化技术研究所系统研究室工作。 参与两个涉及国民经济的大工程:一个是“川汉输气工程”,一个是“30万吨乙烯成套设备自主设计制造工程”。
1978年中国恢复研究生招生,考上了机械工业部部属研究机构——机械研究院系统工程应用工业的研究生,师从中国工程界的老前辈严筱均教授。
1979年至1985年间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分析及许多经济课题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82年8月,进入清华大学成为系统工程系首批招收的博士生,导师是自动控制及系统工程专家郑维敏。1985年4月被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1986年至1987年任国务院体改方案领导小组成员,兼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
1986年11月至1991年9月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委员;
1986年12月至1989年12月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助理;
1991年任中国银行常务董事;
1991年9月至1995年9月任中国银行副行长;
1995年10月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
1996年10月至1998年2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
1997年7月任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一届委员;
1998年2月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
2000年2月任中国证监会主席。
2002年12月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委书记。
2003年1月任货币政策委员会主席。
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2008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连任。
周小川 - 贡献
周小川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技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兼职教授,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还担任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信息学会副会长、中国外贸学会顾问、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软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理事会理事、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学会理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周小川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著作十余部。《企业与银行关系的重建》一文获1994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走向开放型经济》一书获1994年度“安子介国际贸易著作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政策建议》一文获1997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
周小川 - 作品
《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吴敬琏 周小川,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年,北京;
《经济改革中的争议性问题》(编译),周小川,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0年,北京;
《中国财税体制的问题与出路》,周小川 杨之刚,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天津;
《人民币走向可兑换》,周小川 谢平 肖梦 杨之刚,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北京;
《走向开放型经济》,周小川 马建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天津;
《企业改革:模式选择与配套设计》,周小川 王林 肖梦 银温泉,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北京;
《建设市场经济的总体构想与方案设计》,吴敬琏 周小川 荣敬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北京;
《迈向开放型经济的思维转变》,周小川 杨之刚,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重建与再生――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国际经验》,周小川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5月。
《公司治理结构、债务重组和破产程序――重温1994年京伦会议》,吴敬琏、周小川等著,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6月。
周小川 - 个人荣誉
2011年1月22日,获得第二届“中国时间”新世纪10年十大经济人物称号。
2011年9月19日,美国权威财经杂志《彭博市场》首次推出的年度全球金融50大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成功入选。
2011年9月25日,国际金融领域权威杂志《欧洲货币》举行2011年度最佳央行行长和最佳财政部长颁奖典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获2011年全球最佳央行行长奖,澳大利亚副总理兼国库部长韦恩·斯旺获最佳财长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