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产业 所谓流通业系指制造商的制成品经过批发商、零售商至消费者的流通过程。一般按照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中所提供的服务范围不同,可将流通产业划分为广义的流通产业和狭义的流通产业。广义的流通产业是指商品所有者一切贸易关系的总和,是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合,包括批发、零售、物流、餐饮、信息和金融等诸多行业。狭义的流通产业仅仅指批发、零售、餐饮和物流等四个产业。统计上所说的流通产业一般只是包括狭义流通产业概念的前三项。 我国流通产业集中度特点及现状分析
在产业经济学理论中,最著名的是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结构、行为和绩效范式,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进而决定市场绩效,而决定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就是市场集中度。从理论上讲,市场集中度越高,大企业支配市场的能力越强,产业利润率也就越高。在流通地位日益提高的今天,流通集中度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
流通产业是实现需求以及启动市场的助推器。改革开放以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显著。作为具有独立行业特征的中国流通产业已经处于产业化发展的新起点上,对流通产业集中度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而且我国目前流通产业集中度的现状和特点对商业业态和经营绩效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流通产业集中度内涵及特点
集中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企业规模扩大的过程,表现为全部生产企业中仅占很小比例的企业或数量很少的企业集聚或支配着很大比例的生产要素。产业集中度是产业组织中经典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下反映市场结构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通过衡量某一产业内企业之间市场份额分布的状况及相对的规模结构来表明某产业的市场结构,解释在某种市场结构下企业的行为及该行为产生的绩效,从而将产业中的结构、行为和绩效贯穿起来,为了解产业的真实产业的真实状况和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提供依据。集中度越高,市场支配的势力越大,竞争程度就越低。集中度越高,市场协调行为中的价格协调越容易,从而也导致寡头垄断价格。具体来说,产业集中度是指市场上的某种行业内少数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程度,它一般是用这几家企业的某一指标(大多数情况下用销售额指标)占该行业总量的百分比来表示。一个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如何,表明它在市场上的地位高低和对市场支配能力的强弱,是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志。
流通产业集中度是反映整个流通产业的集中程度,流通产业是指专门从事商品流通或专门为商品流通服务的产业。流通产业集中度分卖方集中度和买方集中度。卖方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市场上提供商品的企业的相对规模结构,通常用市场占有率等指标来反映。买方集中度是衡量市场中买方相对规模的强弱对比指标。在流通产业中,对买方集中度一般较低,对其研究也较少。当然近年我国商业零售出现一些新现象,家电零售业在提高集中度后,面对顾客是卖方,然而面对供应商就形成了强大的卖方势力。
流通产业的特点对流通产业集中度的影响:流通产业与工业经营内容不同,所以评价集中度的指标体系有所不同。而且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流通业的内涵扩大,例如物流等新业务的增加,所以流通业本身还可以划分为各种行业。由于流通业容易受地域的影响,呈现出不同于工业企业的由由点到面的发展的特点。
流通产业集中度的特点:流通产业有各种不同的业态,针对不同客户,有大规模的超市,也有小便利店,所以流通集中度相对工业较低。同时流通产业集中度受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及消费者习惯影响较大。
影响流通产业集中度的因素
影响流通集中度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行为。企业兼并行为可能大幅度降低某一特定市场竞争程度提高集中度的。兼并有横向兼并、垂直兼并和混合兼并,在流通业中横向兼并明显提高流通集中度,当然,批发和零售之间的垂直兼并也具有同样的效果。
连锁加盟。这种流通业态不仅导致某一大型流通企业更大更强而且使原本分散的小便利店产生了集聚,提高了流通集中度。竞争加剧,使流通企业不得不做大做强,以提高抗衡能力。
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导致了高效率,能够充分发挥集中采购,配送中心的作用,减少成本,扩大销售量,可以说是一箭双雕。这方面外商大型超市比中国流通企业略胜一筹。产业集中度、企业规模与利润率正相关,即使平均利润率低,只要集中度高,企业规模大,利润的绝对额也上升。
政策影响。政府支持与否成效显著,如日本政府与中国政府对本国流通集中度的态度截然不同,其影响力也不同。
技术进步。信息技术、管理手段和水平是影响集中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信息技术的进步导致商品运输运送合理化,商流物流的结合缩短实际运输距离。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流通集中度的提高。
中国流通产业集中度的特点及现状
中国流通产业集中度呈现低集中度寡占型特点。以国外指标衡量中国流通产业似乎是低集中度,但是实际上由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农村流通集中度低,大城市流通集中度高。如汽车的销售、医药成品油和批发行业的集中度在农村和城市都很高,而家电、家居用品、装饰装修用品和零售业在大城市的集中度高,在农村较低。
中国流通集中度低、效益差。中国商业企业的商品周转率低,费用率高,资产负债率高,利润率低。而且商业企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占用供应商的资金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同质化竞争,价格战迭起,中国零售业的经济绩效趋于下降。
中国流通产业进入壁垒低。外商以雄厚的资金进入中国流通业后,中国商业企业普遍感觉到压力,销售增长率远远低于外商。外资进入我国零售业已经不再受地域、股权等方面的限制。如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已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易初莲花、百安居、欧尚、吉之岛等外国零售企业都在大幅度地扩大在中国的投资。
技术进步和创新慢。中国流通集中度低,往往制约着中国流通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从而影响了集中度的提高。
大型超市和卖场影响力提升。在波特著名的五力模型中,就有两力是买方的侃价能力和卖方的侃价能力。流通集中度高的商业企业在采购时就能与供货方生产企业讨价还价。中国家电零售巨头向厂商施加压力的情况屡见不鲜。
外商迅速进入流通业,加速中国流通集中度的提高。随着中国加入WTO,服务业对外商开放,外商已经渗透到流通业。1992年我国商业领域开始对外资开放,至2004年12月11日,我国政府严格履行了加入WTO的承诺,零售业已对外资全面开放。沃尔玛、家乐福等7家外资企业在我国共开设了400百家左右大型超市。由于大型超市等大型零售业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如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超市,由于其强大的采购和物流系统,使之远远超过零售业的概念。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和内资企业的重组使中国流通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乃至市场结构发生着巨大变化。
中国本土流通集中度在逐步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通产业发展速度快,中国流通企业力图获得规模效应与外商抗衡。在外资大型超市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一些商业企业也加快了发展速度。如北京家居行业的居然之家、集美等,并购了国美的大中电器以及竞争对手苏宁。在某些行业,中国的零售业正逐步形成寡头垄断竞争的局面。
中国政府支持中国本土集中度的提高。日本曾两次出台和修改大店法,以限制流通集中度的提高,保护中小商业企业的利益。中国政府是鼓励商业企业做大做强。前国家经贸委现商务部均出台支持大规模塑造大型商业企业的政策措施,例如商务部的“双百工程”就是要提倡和支持大型批发市场和大型流通企业,不仅提高大城市的流通集中度,而且要深入农村市场。
缺乏科学的有中国特色的流通产业集中度评价指标体系。有关部门应该根据中国流通业的特点,尽快建立一套以营业收入、市场占有率等为主体的流通产业集中度评价指标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