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咨询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您当前位置:行业知识> 家具木材、造纸印刷行业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工艺美术品制造 > 面塑

面塑

什么是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山东面塑起源于菏泽,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料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

面塑的起源

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时已不可考。但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而民间对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大作,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而从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面塑的分类

面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用于收藏的面塑,另一类是可以食用的面塑。用于收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则用澄粉、生粉等制成。

面塑的特点

面塑艺术的特点是1、颜色丰富;2、体积教小、便于携带;3、材料便宜,制作成本比较低廉。

 

经过面塑艺人长期摸索,现在的面塑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赞誉,称北京面塑为“中国的雕塑”。

面人塑制技法

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一般风俗中的面塑

民俗使生活充满了神秘和乐趣。大的如岁时仪礼的活动若比作人们生活面塑。

 

运城地区的面塑分为花馍、面花、枣花、龙凤糕等多种,每至喜庆节日,家家户户都要蒸些各式各样的花馍,一是祭祀祖宗,二是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本区花模在制作和造形上有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平陆、芮城、永济、临猗、运城等县市的花馍,简练粗犷,造型夸张,憨态可掏,既可欣赏,又可食用;新绛、稷山、闻喜、夏县、万荣等县的花馍,制作精细,巧夺天工,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收藏价值。万荣县高村一带的面花很有名气,品种有花鸟虫鱼,瓜果蔬菜等。花馍的制作方法是在发好的白面里掺上生面,用剪刀、竹刀、梳子等工具剪样、压痕、重叠,制成花坯。入笼蒸熟,趁热点彩、插枝即可。面花有一种玛瑙石的质感,艳而不惜。面花多作供品使用,有些面花艺人制作许多屉面花,用于出租,如稍有陈旧,用白酒喷一下,仍鲜艳如初。平陆、芮城一带农村,每到春节前要蒸一个大枣糕,这种枣糕像一个小屏风,当地人称做“枣花”或者“枣山”,是专门给灶君爷蒸的,除夕晚上要竖着斜靠在灶君板上。其制作方法是:先用发好的粗圆面条盘成各种形体,中间夹着许多大枣,再把每个形体拼成方形,上面是山峰起伏形状,下面有两条短腿,入笼蒸熟后即成一体。闻喜、夏县农家在举办婚事时,由伴郎用红色包袱提着一个龙凤糕交给新娘家。龙凤糕作为喜庆礼品,其用料、制作都非常讲究。制作者选用上等面粉,采用分解组合式的方法,把做好的龙凤头、身装饰面花与大圆糕分开放入笼里蒸熟,趁热点彩,再用小竹蔑将龙、凤分别组装。用竹箩插在圆糕上,最后用红线绳将龙凤联在一起即成。的节奏高潮的话,一般的交往礼仪活动自然使每时每刻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面塑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新房起架,上梁大吉,画八卦,贴贺联,点灯放炮,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做好花桃花馍来庆贺,谓之“扶梁”。

 

新房落成,乔迁入居。当新麦上场,要磨一斗白面做雪白的大贡,油炸出各种精巧的面花,酬谢五土,恭请土神安家,保佑金梁玉柱,千年永固。

 

七月七乞巧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共诉衷肠。织女巧手早巳成为人间妇女崇拜之偶象。于是每到这一天,姑娘媳妇们要吃面做的“顶针”、“针线笸箩”,期望自己心灵手巧。

 

八月十五中秋节,月饼成为人们传说的食点。在造型纹样上都精巧别致,赏心悦目,当称面塑艺术别样之花。

 

新媳妇过门的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馍。穷人家送几个,富裕一点的人家要送卜几个乃至几十个。都配成套,与生命意识,生殖崇拜有关的造型图案很多。

 

菏泽面塑

 

菏泽面塑历史悠久,闻名全国。

 

起源

 

“天下面塑出穆李。”据碑文记载,清咸丰二年江西弋阳的米塑艺人王清原、郭湘云来到穆李村,与当地的花供艺人郝胜、杨白四合作,把米塑与花供技艺结合起来,形成了今天的“曹州面人”。从此,“曹州面人”脱离民俗功用,成为一种集观赏和把玩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品。除了它生动形象、粗犷、豪放、乡土气息浓的艺术风格外,“曹州面人”的持久保持期,也是其另一魅力。

 

发展

 

在面塑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穆李村面塑艺人走南闯北,影响全国,逐渐形成了三大流派,即山东菏泽的李派、北京的汤派、上海的赵派。三派各具特色,而菏泽市李派一直独占鳌头,其代表人物先后有李俊兴、李芳清、穆绪建等。

 

市面塑协会副主席穆绪建告诉笔者,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民俗艺术越来越感兴趣,而面塑作为一种艺术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喜欢,面塑艺人的收入自然是水涨船高。穆绪建徒弟穆明芳凭借扎实的功底,受聘于广州一大型饮食公司,每月除去吃住还能有2000元的结余。

 

现状

 

“现在穆李村有面塑艺人不下400余人,别小看这一根竹签一团面,一年收入2万块钱不在话下”,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穆绪建自信地说。目前,他正在积极筹备,联合“单打独斗”的面塑艺人向产业化发展。

 

菏泽面塑相传于尧舜时代,带有浓厚的民间风味,逢年过节在公园、市场仍能看到艺人的身影,师傅们在短短几分钟就能为你捏出逼真的花朵、活泼的娃娃、可爱的动物等让你喜欢的面人。距菏泽城西南十多公里的解元集乡穆李村是面塑之乡,是菏泽面塑的发源地。菏泽面塑大师曾到东南亚多国献艺,并应邀访问欧美国家。菏泽面塑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与创新,面塑作品现已成为人们的艺术欣赏品和菏泽的旅游纪念品。

 

现在菏泽比较有名的面塑艺术家有李芳清、穆绪建等。

 

菏泽面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菏泽面塑既曹州面人。菏泽古称曹州,地处黄河流域,常因黄河决口,天灾人祸几乎不断。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用面捏成猪羊,代替宰杀的动物供奉神灵。这就是曹州面人中最早的面塑艺术了。数千年间,当地面塑历经沧桑变幻,几度沉浮兴衰。曹州面人脱离民俗功用,成为观赏和把玩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品。在面塑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菏泽面塑艺人走南闯北,影响全国,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菏泽面人就走遍东南亚。菏泽面塑具有造型简练生动、形象逼真传神、比例夸张适当、色彩艳丽单纯的特点,具有浓厚的民间风味。在继承老一辈传统面塑的同时不断发展与创新,面塑作品丰富多彩有花鸟虫鱼类、卡通人物生肖类、肖像塑真类等。

 

霍州面塑

 

霍州面塑,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即是“祥”,有着“吉祥”的寓意。

 

  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用家庭自磨的精粉按当地习俗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满堂红”、“巧公巧母”的面塑制品,以象征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发家致富、和睦友爱,祝愿万事如意。

 

在“寒食”节时,霍县人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有的,还分单头蛇、双头蛇。旧时民俗,祭祖时晚辈吃掉“蛇头”,表示“灭毒头、免灾祸”。

 

农历七月十五日,霍县境内面塑种类最多。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箩筐、顶针、剪子、针线、坐饽饽(是塑造女子坐于莲台上的造型)、狮、虎、狐狸等等造型。

 

农历七月七日是“乞巧”节,传说这一天妇女吃了“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就心灵手巧。

 

婴儿闹满月,一般由姥姥家制做直径达尺余的“囫囵”,即一个圆形面圈上再置放精细的十二属相的面塑。有的在大“囫囵”里还会有较小的“囫囵”,中间放龙凤或虎头造型的面塑,名曰“龙凤呈祥”或“猛虎驱邪”。谁来看孩子,便把“囫囵”切一块送给来人享用。

 

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儿馒头”。旧社会,由于穷困,给女儿送去几个“羊羔儿”馒头,就算尽心了。如今,生活富裕了,一次送给女儿的“羊羔儿馒头”几十个甚至几百个。馒头造型多样,而且都有寓意。比如“牛羊”,象征六畜兴旺,“麦秸集”象征五谷丰登,石榴比喻多子多福。

 

霍州面塑造型朴实,不多修饰着色,往往仅用品红点彩。

 

忻州面塑

 

忻州面塑,是流传于这个地域内的民间传统艺术活品它深藏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成为当地的工艺品之一。

 

忻州一带地域内,春节期内要敬神蒸供。春节前,把发好的面团,捏制成佛手、石榴、莲花、桃子、菊花、马蹄等各种形状的供物。通称之为“花馍”。

 

忻州花馍,中间往往插以红枣,既有装饰性,又是营养品、调味品,很受欢迎。当地还有一种大型供品名为“枣山”。这种枣山以面卷红枣,拼成等腰三角形,角顶往往塑一层如意形图案,在上面再加上面塑的“小元宝”三至五个,同时,还塑上一个供咬铜钱的“钱龙”。“枣山”蒸出后,可以颜色点染,成为一种鲜艳的民间艺术品。

 

清明节,捏制一种当地人叫做“寒食供贤”的面人头。这种面人头,内里包油、盐、小米和芝麻的素馅,捏成男女小孩人头,用红莲豆作嘴,黑莲豆作眼睛,外加面鼻子、耳朵、眉毛等,蒸熟后加以点染,甚是天真可爱。有的还捏制一种“寒燕儿”,捏好蒸熟的寒燕儿,插在酸枣枝上,很像是停在树枝上的群燕。这些供奉的民间面塑,相传与“寒食节”有关,“寒食禁火,冷食一日”,燕子是象征春天的到来。

 

农历七月十五,忻州民间有着蒸“面人”的习俗。相传,这种习俗开始于元代末年,据说人们用互赠“面人”传递信号,至今,民间有着“七月十五捏面人,八月十五杀鞑子”的说法。然而,七月十五的面塑样式繁多,有牛、羊、猪、兔、猫、鸡、鸭、娃和花卉、瓜果。还有寓含幸福、吉祥、爱情的鸳鸯、孔雀、狮、虎、鹿等动物造型。十五过后,几乎家家墙上都挂着一串串面塑。

 

忻州一带,在婚娶之日,男女两家都蒸很多大“喜馍”。这些大“喜馍”,要摆在桌子上供人们欣赏、品尝。与此同时,还要蒸大“花糕”,有的地方习惯用十来斤面粉捏一个“花糕”。这种花糕,以面作圆底盘,卷条边缘为纹,铺一层红枣,上面再加上一层比第一层略小的带花边的面盘,上面捏上“鱼钻莲”的浮塑,蒸熟后加色点染,供人们欣赏和食用,也可作为礼品馈赠。

 

忻州一带的寿诞之期,也常蒸制“喜馍”。“喜馍”多以桃形为主体,上面加上各种寓意吉祥长寿的小装饰物,点染色彩,做为“寿馍”赠送亲友之用。

 

办丧事时,当地人还要捏制一种在灵堂前面供奉的“小食儿”面塑。这种面塑捏成各种花果、小动物形象,甚为精巧别致,有的蒸熟后点染,有的晾干后点染。

 

在忻州地区的繁峙县一带,有一种以胖娃娃为题材的人物面塑。同时,还有一种玲珑小巧,不加点染颜色、白胖素雅的小面人。这种小面人,有着爬、卧、抱花、啃瓜的各种姿态。有时,还将置其于染成大红大绿的“大面花”之中。相传,这类面塑是当地群众为上五台山佛教寺院拜佛求子而专门制作的供品。

 

忻州民间,还有着塑造生、旦、净、末、丑等戏剧人物的人物面塑,甚至拿到庙会的市场上出售。这种面塑,制作也颇为精巧。

 

总之,忻州面塑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成为民间具有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

 

绛州面塑

 

绛州,即今日新绛县,是晋南平原上的一个县份。这一带历史上盛产小麦,一直是山西省小麦、棉花产地。所以,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上等的小麦磨成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度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

 

绛州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塑造造型别致,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

 

绛州城乡,大部分家庭妇女都会捏制花馍,而且普遍都会捏制多种普通的造型,由于是自做自用,尽管水平不一,并不影响食用,久而久之,一些家庭妇女熟能生巧,花馍的捏制水平便能不断提高。

 

由于这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的民间活动,造就了大批捏制花馍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传。

 

每当城乡嫁丧婚娶,捏花馍便会成为一种必然的活动。而且,这些花馍会在大庭广众面前展示,从而得到品评,这种不推选冠军的自发的群众性品评,无疑成了推动捏制花馍的一种动力,成为促进面塑水平不断提高的民间评议。

 

所以,绛州至今捏花馍的名手辈出,成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而名声在外。


相关文章链接:
 ·布艺 [12-8]
 ·陶艺 [12-8]
 ·十字绣 [12-1]
 ·浮雕 [12-1]
 ·蜡染 [11-26]
 ·石雕 [11-26]
 ·面塑 [11-26]
 ·礼品制造的分类 [7-22]
 ·室内主要核辐射来源 [7-15]
 ·蜂窝煤相关知识介绍 [7-15]
 ·肥皂制作工艺 [7-15]
 ·工艺美术的起源及类别 [7-15]
相关研究报告:
 ·2011-2015年中国珠宝首饰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1-2015年中国工艺美术品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Copyright © 2002-2012 版权所有